曾听同事说:参加内控培训时,觉得老师讲的都对,逻辑也没毛病,自己也听得热血沸腾的,可回到业务场景时,发现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她的这种感受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和困惑。比如内部控制中的控制措施一般包括: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等等。授权审批控制通俗的说就是签字,可是即使最易懂的控制措施我们也会操作出五花八门的样子。
财务工作中签字这事就是家常便饭,曾经有段时间我觉得别人老来找我签字,影响我的其他工作,就刻了个私章交于经办人替我盖上,我每月底再统一检查一遍(虽然觉得有那么点不尽责,这招真还节省了自己不少时间和精力)。工作久了自己的名字不知写了多少道,似乎也写得也有点迟钝感了。直到有一天,我所在的民企老板因签字一事训责各个部门,我开始对签字产生了心灵上的情感。他生气的理由是几乎所有部门在审批栏里只写了“同意+名字+日期”,记得他说到:同意、同意、你们都同意,哪我就签只有同意了。从他的抱怨声中我明白了:他不知道别人审核些了啥以及是否审核到位,他这个最后一道关签得心里没底。对他来说你签的不是字,而是你对他的钱和风险尽心没有。
我当时一下想起了以前的朋友,她是个十分严谨的人,为了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同时也是规避自己的责任),她把每个人需要审核的内容都一一列示在自己管辖范围的表单上,我当时还觉得她做的是不是有些多余?后来才觉得她比我考虑得更为深远,但是这也是我在国企工作看到的唯一一个例子。曾经与车车在工作上有很大分歧,由于她是我见过逻辑思维能力强、反映很敏捷的人,所以口舌之争她总是占上风。而我能用的法宝就是签字,她部门报来的报表必须签字,我是一定亲自督促到位。从签字来落实她的责任,达到我想要的工作目标。
学名:授权审批制,俗称:签字,闻其名就能知其义。所以概括起来通俗地说就是:把某些事项交给一个或一群人去签字,当然权利放出去前要附带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这些关键要素。这样做的好处嘛:就是什么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事情有人把关之类的(但是这种语言好像放在哪儿都用得上)。这应该才是号称控制措施的永恒状态吧,但在实操中我们还会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三种主要状态及三种伴生现象,三种主要状态如下:
一、授权审批制的放大版
放大版就是签字的人能不少就不少的状态,我试着想想其原因,大概分这几种情况:一是很多时候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对方没签字他对你的配合程度完全靠个人觉悟,“我字都没有签这事就不归我管”的逻辑让你对他没招。这种现象就会让主导流程的人员为了让自己的工作好推进,就会把能拉进来的人都拉进来吧。二是可能我们骨子里总把签字看着是一种权利或个人荣耀之类的情结吧,凡是需要尊重的人或是不能让人觉得我们不尊重他的人都会被拉进来。三是为了减轻责任或寻求减轻责任的心里慰藉,也会将能包含的人都包含进来,因此有时会觉得自己的责任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被减少或消失。
二、授权审批制的缩小版
缩小版就是本着能不签就不签的原则,目的是为了减少麻烦、减轻责任或另有个性化的其他想法吧。似乎缩小版这种现象要明显小于放大版,可能在目前的生态环境下,放大版的生命力比缩小版的生命力更旺盛吧。比如:不能让一把手和财务人员签字就报销,因为中间少了业务环节对其真实性和合理性的把关,少了一个环节就易滋生出其他事端来。
三、 授权审批制的僵化版
僵化版就是盲目的签,不像放大版和缩小版那样目的性很强,自己都没整明白为啥要这样签,那才真是为了签而签。想想好像就上述三种类型的主要变形吧,但是在这种变化中还会出现三种伴生现象:一是签字过程中的载体传递有纸质、邮件、传真、扫描,有时由于地域等原因传来传去字都看不清了,虽然会觉得有点麻烦,但是由于这是自然现象麻烦也就心甘情愿的接受了。何况随着工具的进步,这个问题也可以想办法解决(比如:电子签名)。二是由于人为的原因,该做主的始终不做主,就不给一个明确的态度,就是我们俗称打太极。好像《杜拉拉升职记》里有句话,大意是:该他做主的他却假装思考,这就是官僚主义。三是一大堆人都签字但是最终没有人负责是常见的现象之一。这二、三种现象相对于第一种现象来说,就会让人情感不爽。
也有人想试图改变这种授权审批制的演化版,让它回归到永恒状态来,如果采用从局部至下而上的方式,一般都会以失败而告终。书上说授权审批制是个上古神器,为什么手拿神器确不好使耶?有人会说是人笨不会用,我到不赞成这个观点。 我 觉得从授权审批制的使用状态可以看出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比如前面提到官僚主义(俗称大企业病),除了字签的不好外,这时你还会发现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工作中问题频发等现象。而仔细想想这时是企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人员胜任能力等组织架构出了问题,而签字只是侧面反映了这个现象。而这时需要的是由上而下的组织优化与变革,方可解决签字现象的问题。